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艺术资讯 > 艺术研究  > 详细页面

乌兰牧骑的生存,要靠作品说话——对话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孟克吉日嘎拉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珍 2018年08月08日 阅读量: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基本情况。

  孟克: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成立的乌兰牧骑,1957年作为试点,诞生在苏尼特草原上。我们乌兰牧骑共有45人,大部分能够“一专多能”。去年,我们以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为契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收到回信,让我们感到十分振奋。

  苏尼特右旗地广人稀,面积有2.23万平方公里,人口仅7万人,共有63个嘎查。

  记者:老艺术家们回忆,当年下乡演出的条件非常艰苦。现在,你们下乡条件怎么样?

  孟克:以前乌兰牧骑演出,赶着马车,一走就是好几个月。现在,我们已经没有老一代那么艰苦了。草原上的路修得特别好,交通工具也特别好,每支乌兰牧骑都有演出车、舞台车。我们从旗所在地到最远的嘎查苏木,早晨出发,中午就到了,下午演出完了就能回来。

  记者:你们每年每个嘎查都要走一遍吗?下乡之前,一般要提前多久发通知?

  孟克:大部分嘎查都得去。我们一般提前一个月发通知,与各苏木、嘎查的领导说一声,嘎查通过微信平台一推送,大家就都知道了。

  记者:有了电视、电脑、手机后,观众对你们的演出需求有哪些变化?

  孟克:牧民们还是喜欢乌兰牧骑的现场表演,这种感觉和看电视、看网络直播不同。5月8日,我们到一个嘎查演出,周边嘎查的牧民都来了。他们说,我们看乌兰牧骑的演出来了。这令我非常激动,说明牧民还是喜欢乌兰牧骑的节目,他们需要文化下乡。但我们确实要把节目质量提高,艺术水准要提高,服务形式要创新。

  记者:你们这支乌兰牧骑创作很活跃。听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以后,你们很快就创作了新作品?

  孟克:我们为农牧区演出,作品以现实题材为主,将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传达给观众。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当天,就有一位在乌兰牧骑工作了42年的老队员,写了一首《好来宝》。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我们创作了一个小品《喜鹊为啥叫喳喳》,将十九大精神和脱贫攻坚的政策融入到小品里,到牧区演出,牧民们非常喜欢。如果拿着十九大的会议文件,或者脱贫攻坚的政策去念,有些牧民听不懂。如果以文艺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他们就明白了。

  记者:你们目前有哪些保留节目?

  孟克:目前,我们有5台节目,一台综合晚会、一台舞台剧、一台民族器乐音乐会、一台小戏小品专场,还有一个木偶剧专场。这些都是很成熟的节目,随时可以演出。有的作品,还在内蒙古自治区文艺会演中拿过金奖。一支乌兰牧骑的生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作品说话。

  记者:有人认为,观众的欣赏水平高了,乌兰牧骑应该往院团化方向发展。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孟克:有人认为,乌兰牧骑的演出创作,应该搞一些大型的作品。我觉得,乌兰牧骑要坚持创作适合于自己的演出节目。短小精干是乌兰牧骑一贯特征,这个一定要坚持。

  大型的作品,有条件的乌兰牧骑可以做,但所有乌兰牧骑都来做,目前条件还是达不到。乌兰牧骑是要为基层服务的,排一个大型舞台剧,100场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任务怎么办?基层是你的舞台,草原是你的舞台,不能忘了本职。

  记者:时代不一样了,做法也不一样。有专家提出,让乌兰牧骑市场化。您觉得这可行吗?

  孟克:就乌兰牧骑的定位来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是一类公益性事业单位,国家财政全额拨款,不允许走市场。我们每年要完成100场演出任务,还要辅导、服务,哪有时间去创收?但每支乌兰牧骑的定位不一样,如果是二类、三类乌兰牧骑,差额的部分可以出去创收。

  记者:现在,你们的经费保障怎样?是否存在不足?比如说想要排一些节目经费不够,或者因为工资待遇低留不住人才?

  孟克:待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受编制限制,老队员走不出去,新队员进不来,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今年4月,自治区政府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相信总会有办法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