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堂戏:
土家山民能歌善舞,戏曲剧目繁如星辰,而备受人们青睐的却数“土家堂戏”。
堂戏因以堂屋为演出场所而得名,亦称之为“踩堂戏”。堂戏历史悠久,据考,源于唐代薛刚大闹花灯闯祸后,避难于神农架,建寨为王,编歌唱戏,以娱乐将士。尔后便在巴东江北与神农架相邻一带流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剧种。
堂戏班子规模较小,都说它是“七紧八松九消停”。即七人演唱吃紧,八人轻松,最多不过九人。其剧目可分“硬戏”、“酸戏”两大类:硬戏指正剧和悲剧,酸戏指喜剧和闹剧。但角色“生、旦、净、丑”样样齐备。
堂戏表演多辅以音乐伴奏,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以伴奏歌唱为主,主要乐器为四胡或二胡、京胡、唢呐;武场以伴奏动作为主,以小堂鼓、盆鼓、边鼓、梆子、大钹、二锣子等为主要乐器。戏曲语言为土家方言,有“十三个半”韵辙。唱腔抑扬顿挫,变化多端,由“大简子”、“小简子”及小调构成。大小简子腔各成体系,小调则为民歌体。
一场堂戏,就是一幕歌舞剧。锣鼓争鸣,琴箫四起,歌舞同台。演者尽兴,看客叫绝,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