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史志 > 民族志  > 详细页面

羌族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包芯 2018年09月17日 阅读量:

  一、民族概况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羌族人口有30.96万。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的岷江流域和涪江流域,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以及陕西省的宁强县、凤县,甘肃省的文县等地。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由羌族的祖先古羌人发展演变的党项[还不好说党项人就是羌族的祖先]人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20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

  二、族源与社会发展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炎帝神农氏是传说中我国农业的始祖,姜姓,乃羌人中最早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而其余的多数羌人仍然过着游牧生活,主要活动范围在当时华夏的西方。这些羌人中的一部分发展为现代羌族的主要成分。《说文·羊部》解释羌字“从人,从羊,羊亦声”,“西戎牧羊人也”。羌族自称“尔玛”或“阿尔麦”“日麦”,意为天人。羌族源于古羌人。古羌人在历史上是一个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影响深远的群体,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主要缔造者。羌人经过先秦一段很长时间的迁徙分化,进入中原的基本上与华夏民族融合,但仍保留着自己的特点。

  三、经济生活

  羌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副,以多种副业为辅助。数十年前,狩猎业也是一种副业生产。农业主要解决粮食和饲料问题,畜牧业解决肉食和肥料,而其他副业则可以增加收入。岷、涪江上游的羌族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种植玉米、青稞、小麦、大麦、土豆、荞麦、豆类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是核桃、花椒、苹果、茶叶、油菜等。所产土豆、白芸豆颇负盛名。“茂县苹果”“茂县花椒”“北川茶叶”皆是中国名产。

  四、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羌族的宗教信仰是以白石为表征的天神为主神的多神崇拜。羌族白石崇拜是一种古老的灵物崇拜,它渊源于白石的工具、武器和生火的作用,又与祖先崇拜和雪山崇拜相沟通,遂成为羌族众神的偶像和寓所。羌族崇拜的神灵,包括自然界诸神、家神、劳动工艺之神、寨神这四类。羌族没有庙宇,但羌族供奉神的最神圣的地方就是石塔。在羌族社会中,有一类宗教祭司被称为“释比”,是沟通神鬼人的中介者,在羌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释比有一套内容极为丰富的经典,不但反映了羌人的古代历史,而且也是羌人民俗信仰的载体。

  羌族要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但最有特色的,当数羌年、瓦尔俄足节等。其传统节日,大多与岁时历法、农事活动和宗教信仰有关。羌年是羌族喜庆丰收、祭拜神灵与祖先、向神还愿、祈求平安的重要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主要进行还愿敬神和吃宴席的活动。羌族瓦尔俄足节,汉语俗称歌仙届、领歌节,每年农历五月举行。

  羌族饮食与羌族的生活习惯与环境息息相关,总体上而言,羌族食材大多源于自产,家中多饲养猪、羊、牛、鸡等,还有来自大山中的野菜与猎物。羌族主食玉米、洋芋,辅以小麦、青稞、荞麦、莜麦和各种豆类。有些地方以大米、青稞、洋芋和荞麦为主,以小米和玉米为辅。羌人的特色饮食丰富。洋芋糍粑是一种以本地土豆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物,口感软糯。搅团是用荞麦面、玉米面和豆面搅拌煮成的稠糊状饭。除此之外,还有金裹银、火塘馍、擀面、羌腊肉、酸菜、尔玛喜等特色饮食。羌人好饮酒。最常见的酒是“蒸蒸酒”,味道香甜,营养丰富。

  羌族村寨多建于高山或半山台上,是典型的山寨。数十户居民聚成一寨。民居向阳背风,以石头就山势分级筑室。按照材料和结构的不同,羌民居可以分成石砌碉房、夯土和阪屋(干栏式)等形式。夯土民居与石砌碉房大致相同,但采用山上的黄泥土夯筑而成。阪屋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坡顶民居,采用干栏式木结构,以石碉作为围护。羌区多页岩,石砌建筑在羌式建筑中极具特色,分布较广,其中以碉楼、石砌碉房最为有名。碉楼是羌族建筑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羌寨最主要的防御军事设施,具有瞭望、储备、躲避、防守等多种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城堡式建筑。

  羌族传统服饰的面料多为毛、棉、麻等织物。色彩因年龄不同有所变化,中老年人多为蓝色、黑色,年轻姑娘则喜欢艳丽的色彩。服饰的基本款式为:男女均包头帕,穿右衽长衫或长袍,男子的长衫、长袍过膝,女子的则长至脚背,长衫外套无领、无袖、无扣的羊皮坎肩。下穿长裤,打毪子绑腿或麻布绑腿。男女喜穿绣花鞋或云云鞋。腰间系有腰带、绣花围腰、绣花飘带等。男子还系裹肚、烟袋等。

  五、文学艺术

  羌族的民间文学主要靠人们世代口授和长期唱歌而传承,其题材广泛,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叙事长诗和歌谣等多种形式,反映了羌族的历史、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是羌族珍贵的文化瑰宝。羌族有着反映其悠久历史的英雄史诗,《羌戈大战》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部。

  羌族音乐有声乐和器乐两大类。从形式和内容看,声乐分为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又可以分为山歌、礼俗歌等。羌族较独特的民族乐器为牧人发明的羌笛,初创时即用竹与骨制,既是乐器,又是鞭竿。此外,羌族的乐器还有铃鼓、盘铃、竹口弦、小锣、唢呐、月琴、胡琴等。羌语称舞蹈为“沙朗”。羌族舞蹈形式多样,最流行的是“跳沙朗”,相伴的舞曲亦很多。茂县羌族将锅庄舞称为“沙朗”,舞蹈步法因歌曲而异,但都以顿足、扭腰、甩肩、顶胯为动作特点。其次有“喜事舞”、“跳盔甲(盔甲舞)、“跳皮鼓”等多种舞蹈。

  (编辑时略有改动)

  

参考资料:

  1.雍继荣、罗吉华、周发成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羌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

  2.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