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城市民族工作  > 详细页面

人口流动视阈下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趋势与建议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杨敏 束锡红 2018年07月20日 阅读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在我国西北地区,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回汉民众进入城市经商、务工等,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但与此同时,城市作为人口相对较多、居住密集并有异质性的社会组织形式,也成为我国回汉民族关系问题的多发地。在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发展契机下,各民族之间既存在着相互协作的广阔空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发展机会与利益分配方面的竞争关系,西部地区的民族关系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也将出现一个新的局面。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自古以来就是各地区、各民族人口汇集的地方。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对西北地区城市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起着示范作用,其回汉民族关系的好坏不仅对银川市、对宁夏,而且对整个西北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特征与趋势,深入剖析影响回汉民族关系的显著性因素,有利于推动银川市及西北地区城市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进步。

  一、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现状与总体评价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的整体状况是较好的,不论是汉族或是回族被访者,认为回汉民族关系“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比例都超过89。5%。从居住格局看,银川市区是银川回族的传统聚居区,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各族流动人口的涌入,传统回族社区的回族人口比例明显下降,回族的居住格局由原来的聚居向回汉混居发展,回汉民众混居的程度进一步提高,他们共同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从族际交往看,银川市回汉民众交往日益频繁,相互认同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数据显示,90。6%的汉族被访者和93。9%的回族被访者表示有回(汉)族的朋友,这说明除日常经济生活或工作交往外,回汉民众深层次交往也有所加强。从族际通婚看,银川市区回汉族际通婚比例仍不高,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较大差异仍是回汉族际通婚的主要制约因素,但对通婚意愿的调查显示,34。3%的汉族被访者和21。1%的回族被访者表示本人愿意或允许子女与回(汉)族通婚,这表明今后银川市回汉民众将逐渐突破民族的界限,深化民族交融程度。从族际认知看,银川市回汉民众彼此的族际认知程度较高,而且回族对汉族的认知程度更深,尽管汉族民众对伊斯兰教的认知较少,但仍能以比较包容的态度对待回族的宗教信仰。从民族冲突和政府作用看,银川市回汉民族冲突的现象并不多见。在处理回汉民族冲突时,地方政府都会秉着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回汉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原则加以处理。85。5%的汉族被访者和87。6%的回族被访者对政府在推动回汉民族关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总体看来,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是和谐的,回汉民众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民族关系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也表现出一些新的鲜明特征。

  二、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一)政策性因素促进回汉民众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21世纪以来,银川市人口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银川市人口的流入主要是由于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各种政策性因素,如国家的城镇化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宁夏的生态移民政策以及宁夏内陆型经济实验区建设。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5年间银川市总人口由137。79万人增长到216。41万人,增长了1。57倍,回族人口由34。38万人增长到55。71万人,增长了1。60倍,城镇人口由79。20万人增长到164。04万人,增长了2。07倍,城镇化率达到75。8%,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城镇化政策的实施使大城市放宽了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周边地区回汉民众向银川市集聚,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2000年以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使人口相对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人口向银川市转移,这部分人主要是来此经商、打工的汉族民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自1983年至今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作为一项集生态恢复和扶贫开发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大量移民(主要是来自宁夏中南部地区的回族移民和汉族移民)被安置在银川市及其周边地区。截至目前,银川市共有移民安置区十个,先后安置回、汉移民几十万,他们除从事传统农业外,还在银川市从事各种行业。在各种政策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量外地回汉民众进入银川市及其周边地区,直接促进了回汉民众间的接触和交往,回汉民族关系也因此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十二五”期间,宁夏政府组织35。4万中南部地区回汉民众搬迁到中北部地区,其中搬迁到银川市的移民就有17956户78000人。加之,随着其它政策的深入推进和实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有大量的回汉民众进入银川市及其周边地区。利用专家模拟器对未来几年银川市回族人口进行预测,2016年至2020年,银川市回族人口将继续增多,达到61。66万人。在各种政策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量外地回汉民众进入银川市及其周边地区,直接促进了回汉民众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二)人口大量流入导致回汉民族关系进一步多元化

  大量回汉民众的流入直接导致银川市回、汉民族人口相对规模的变动、民族关系的多元化。回汉民族关系的多元化是指回族或汉族民众在对待彼此的态度上不只是过去简单的、全盘的接纳或排斥,回汉民众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交往中,产生了更加复杂多样的情感交流,并突出表现在对彼此文化的不同适应策略。回汉民族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婚姻、饮食、传统节日等几个方面。从长远看,回汉民众会在“求同存异、互尊互敬”的前提下逐步缩小民族间的经济差距,发展成为团结合作、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紧密关系。

  (三)人口流入带来的矛盾纠纷能够得到回汉民众的理性应对

  新中国成立后,银川地区经历了支援边疆建设等几次大的人口流入,由于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比较到位,当时的社会环境也相对简单,回汉民众之间很少发生矛盾纠纷。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回汉民众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加之政府管理工作不到位,民族纠纷偶有发生。大的人口流动时期往往是回汉民族矛盾纠纷的多发期,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银川,从农村进入城市,陌生的社会环境、迥异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经济利益矛盾往往会引起一些误会甚至冲突。整体来看,多数回汉民众在处理民族矛盾纠纷时都能够客观理智地分析应对。虽然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但回汉文化的多元交融也促进了回汉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发展的反思与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载体和方式,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一会议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核心理念,为进一步促进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针对以上显著性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以期对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的调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面向流动人口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各种渠道,唱响回汉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主旋律。注意把宣传教育与树立典型结合起来,与多办实事结合起来,与排查化解回汉民族矛盾结合起来,与加强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结合起来。尤其是在流动人口和少数民族群体比较密集的社区,把宣传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制约少数民族发展的实际问题上。通过进一步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将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与尊重风俗习惯、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结合起来,坚决纠正和防止发生违反民族政策、伤害民族感情的现象和行为,促进民族平等、相互依存局面的形成。

  (二)建立健全民族自治地方法规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职权,从宁夏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全面加强地方法制建设工作中,积极开展民族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地方法规、条例和自治政策,逐步形成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在回族饮食、宗教活动、节庆、殡葬、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上,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保障银川市回族民众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引导流入银川的各族民众遵守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

  (三)强化干部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归根结底,是否能够妥善处理涉及回汉民族关系的突发问题,关键还是在人。面对复杂的民族工作,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学习,提高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同时必须杜绝并纠正一切歧视回族群众、损害回族群众切身利益的言行,还要从维护回汉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清醒、坚定、真诚地处理好回汉民族关系问题,只有这样,回汉民众才能紧密地团结起来,回汉民族关系才能得到有效维护与发展。

  (四)引导回汉民众正视民族文化差异

  要积极引导回汉民众正视民族文化的差异与个性,尊重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共同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增进回汉民族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文化认同,同时尊重回汉民族在婚姻、饮食及传统节日等方面各自的民族习俗,使回汉民族在理解中尊重、在尊重中包容,形成回汉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要促进回汉民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而强化回汉民族间休戚与共、亲密无间的血肉联系,培养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五)建立回汉民众的心理疏导机制

  建立有效的回汉民众的心理疏导机制,夯实回汉民族关系发展的心理基础。一方面,要构建覆盖银川市的心理咨询与矫治网络,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在缓和民族矛盾、调节民族纠纷中的疏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基层社会管理者、阿訇等宗教人士的心理知识培训,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还要特别注重发挥宗教人士的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政策宣传、扶危济困等工作中,解决好回汉民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

  (六)创新城市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

  创新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管理,使银川市回汉民众享受到全面贴心的服务,尤其是解决好流动人口在养老、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另外,在银川市城乡接合部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集聚区,强化公安司法机关对各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流动人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实现群防群治,有效遏止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北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关系研究”(项目号:16XMZ001)的阶段性成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