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源学说是藏族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五源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所源生(简称五源),事物的发展变化、形成存灭,都是这五 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源学说运用到藏医理论领域,则主要以五源的分类属性,来具体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临床药物等诸多方面。《四部医典》中 说:疾病产生于五源,治疗药物亦由五源生。
五源指土、水、火、风、空,是器世界(物质世界)、情世界(人和一切生物)产生的五大源泉,故称五源,有时只说前四种,不说空,称四源.风,有人也译为气.土、水、火、风是四种基本物质,空是物质存在、增长和运动的空间.将四源各物质和空间之间资生、演变、发展等的功能和属性进行抽象、取象比类用以解释物质世界的结构和运动形式这便是五源学说.五源学说是古代印度的一种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辨证法,很早应用于佛教哲学,以后应用于寿命吠陀医学.藏医药学在形成过程中将它移植到藏医药理论中,广泛应用于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防病治病及药物方剂等很多方面,正如<四部医典>后续部说:"众生身由四源成,疾病缘由四源起,药物性味四源定,身病药皆四源生."
学说将构成世界的基础物质土、水、火、风,和物质存在、增长和运动的空间等五元,相互滋生、演变、发展的关系,进行抽象推演、释译、归类,用以解释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形式,是一种具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很早用于佛教哲学和吠佛陀医学。藏医在发展过程中吸取古印度医学的理论精华将它移植到藏医药学的理论中,用以阐述人体的三因素、七精华等生理、病理和诊断、治疗原则及药物理论、治疗机制等。《四部医典》后续部:“众生身体由四元形成,疾病由四元引发,药物性能由四元决定,身病药等与四元有关系。”五元学说是藏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纲要。
土元的属性为重、稳、钝、绵、腻、干,有坚固和聚拢机体,促进身体生长等功能;水元的属性为湿、润、柔、重、钝、稀、寒,有滋养、湿润、下沉和聚拢机体的功能;火元的属性为热、锐、干、糙、轻、动,具有增加体温,促进成熟的功能。风元的属性为轻、动、干、糙、寒、涩,具有促使机体运动、输送血液和精华的功能;空元的属性为空、虚等,具有对机体的存在、增长、运动提供空间的功能。
五元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先天源于父精母血,又在胚胎发育阶段得以母体营养而增生。五元不齐全,精血则不能受孕生胎。如果缺土元,虽有其他四元,因缺乏坚而凝的功能,精血不能互相混合、凝固;缺乏水元,则缺乏聚拢的功能,精血只能变成软而凝的血肉团;缺乏火元,胚胎不能成熟,因为促进成熟是火元的功能;缺乏风元,胚胎不能生长,因为增长是风元的功能;缺乏空元,胚胎没有生长发育的空间,因为虚、空是空元的功能。
饮食中摄取的五元,是促进发育和生长人体的各种器官及识蕴。例如,土元生成和发育肌肉、骨、鼻和嗅觉等;水元生成和发育血、舌及味觉和湿润;火元生成和发育眼睛,产生体温、肤色及视觉;风元产生和发育气息和皮肤的触觉;空元生成和发育耳窍、听觉等。
五元与脉有密切的关系,藏医认为脉有白脉或水脉(神经)和黑脉(血脉即动脉和静脉),白脉属水、土性,是水土元流通的脉道;黑脉属火性,是火元流通的脉道。
五元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心、小肠是空元所依赖之脏腑,故心、小肠属空性;肺、大肠是风元依赖的脏腑,故肺、大肠属风性;肝胆是火元的依赖之脏腑,故肝胆属火性;脾胃是土元所依赖之脏腑,故脾胃属土性;肾与膀胱和精府为水元所依赖之脏腑,故肾、膀胱、精府属水性。